水纹扁背鲀

Canthigaster rivulatus   Temminck et Schlegel
   

  12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测量标本27尾,体长39.0~77.7mm,采自广东竭石、遮浪、汕尾,海南海口、白马井、清澜、新村、三亚。
背鳍10~11;臀鳍10;胸鳍16~17。
体长为体高1.4~2.2倍,为头长2.5~2.6倍。头长为吻长1.4~2.0倍,为眼径3.4~5.6倍。尾柄长为尾柄高1.0~1.2倍。
体卵圆形,很侧扁,上枕骨区突出,呈棱脊状突起,尾柄短而高,侧扁。腹部中央自口部下方至肛内前方有一棱褶。头稍大,背缘斜形隆起,鼻与眼间微凸,头长约等于鳃孔至背鳍起点距离。吻较长,前端稍尖。眼小,侧上位,距吻端为距鳃孔上方2.2~3.0倍。眼间隔平坦,中等宽,为眼径1.7~2.2倍。鼻孔小,每侧一个,位于眼前方,距吻端为距眼的约2倍。口小,前位,上下颌各具2个喙状牙板,中央骨缝明显,唇发达,细裂成绒毛状突起,下唇较长,两侧向上弯曲。鳃孔稍小,侧中位,稍倾斜,位于胸鳍基底前方。
背面自鼻孔至背鳍起点,腹面自口后下方至肛门前方被稀疏小刺,小刺略伸出皮外,头和体侧、吻端和尾柄光滑无刺。
背鳍一个,位于体后部、肛门后上方,近方形。臀鳍一个,与背鳍几同形,起点位于背鳍基底后下方。无腹鳍。胸鳍短宽,扇形,侧中位。尾鳍宽大,后缘稍圆形。
体腔大,腹膜灰色。鳔短小,后端为叉形。有气囊。
头体背面和侧面茶褐色,或深褐色,腹面灰白色,或浅紫色。体背部有许多圆形小黑斑。头、吻的背面有黑褐色网纹状斑点,头侧在眼睛周围有黄褐色相间的辐射状条纹,吻和颊部具向后斜行的多条黄色条纹,体侧和尾柄亦有黄色斜行条纹,胸鳍基底前方有一条围绕胸鳍的半圆形黄色条纹,此条纹在胸鳍上方和下方,向后平行延伸,直达尾柄未端上端和中部。此纵行黄色条纹在成鱼常呈断裂状,条纹的两侧各有一黑褐色窄边。各鳍条浅黄色,背鳍基底黑褐色,胸鳍基底内外侧各有一竖形黑色斑点。尾鳍基部上下方边缘各有一黑色模糊的斑点。尾鳍有5~7条黑色半圆形条纹。


生物学

水纹扁背鲀为暖水性浅海小型鱼类,个体不大,一般体长在50~100 mm,最大可达160 mm。肝和卵巢有毒,皮和精巢亦有毒,肉无毒,个体小,产量亦少,无食用价值。

国外分布

分布于南海至太平洋中部的热带、亚热带海域,北至日本南部海域。

国内分布